close

  ■本報記者 簡工博 陳瓊珂
  12月10日下午。上海天色鉛灰,飄著零星小雨,寒風蝕骨。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張新給副院長鄒碧華髮了一條短信,告知他下午工作安排的細節。
  再次拿起手機,張新忽然發現手機被刷屏了——鄒碧華走了,倒在赴徐匯區法院參加司法改革座談會的途中,年僅47歲。震驚與悲慟,張新的雙眼瞬間被淚水模糊。
  那些天,許許多多人都在刷屏。無論是最高法院的精英,還是基層一線的法官;無論是聲名顯赫的大律師,還是高校教授學者,都在齊聲表達震驚惋惜與敬仰欽佩。有人說,這是“鄒碧華現象”;更有人說,“12月10日,是法律人悲傷的日子。”
  一位法官的過世,為何會引起如此眾多來自不同領域的法律人的共同緬懷與尊敬?
  鄒碧華在自己撰寫的 《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一文里,曾寫下這樣一段話,或許為“鄒碧華現象”寫下了註腳——
  “法治的根基是——信任,德肖微茨將這種信任稱為一個社會的 ‘道德資本’,但這種信任,這種司法的公信力,歸根結底是由一位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律人積聚和建立起來的。”
  最高法院法官何帆撰文寫到:“鄒碧華以自己的遠見卓識、法律素養和對司法事業的熱忱,贏得所有人真誠的敬意。即使在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一名追求卓越、敢於擔當的法官,仍然是受到眾人尊重的。”
  學者鄒碧華
  鄒碧華書房的照片在網上流傳:不大的空間里,目之所及全是書。擠滿兩面牆壁的書櫃塞滿了書,書櫃旁的一點空隙堆起跟書櫃一樣高的書本,寫字臺也被成堆的書本擠得只剩一點空間。有網友評價:“這樣的書房,看著就感受到主人的踏實。”
  鄒碧華的才學幾乎有口皆碑。一次上海高院舉行食品安全犯罪主題新聞發佈會,鄒碧華不僅對法律諳熟於胸,問起相關數據,也是脫口而出,言之有物,沒有一句廢話。後來記者才知道,就連發佈會上的PPT,也是他親力親為製作的。
  1984年,17歲的鄒碧華從江西考入北京大學經濟法系就讀,畢業後進入上海高院經濟庭成為一名書記員。之後,他於1999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從一名書記員變成了上海高院副院長。繁忙的工作之餘,他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和多部專著,2011年撰寫的《要件審判九步法》,被全國各地許多法院作為指導民商事審判的範本。
  去世前一天,由鄒碧華主導推動的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剛剛上線運行,這一服務平臺包括查詢、提交、申請、建議、交互五大功能,涵蓋律師參與訴訟的各個專項流程。律師可在線申請立案,繳納訴訟費,完成立案所有流程。
  在鄒碧華的同事看來,他始終是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曾在長寧法院信訪辦工作的滕道榮還記得,2008年鄒碧華剛到長寧法院,就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涉法信訪這一“老大難”問題的創新之舉。在鄒碧華的主持下,長寧區法院自主開發了信訪統計軟件,每天錄入相關信息,分類管理,鄒碧華每天登錄查看。滕道榮說:“他自己要做到工作心裡有數,而不是聽彙報。”
  鄒碧華還要求滕道榮通過數據做投訴率分析,分析問題源頭。因涉及各方關係,這讓滕道榮頗有顧慮,鄒碧華多次告訴她“一定支持”,讓她不要有包袱,還自己帶頭分析數據,查找原因。在這些數據化工作的基礎上,鄒碧華又帶領大家模擬場景設計,針對不同的來訪人接待方法設計出65個場景,原本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
  從業二十餘年,從民商法到刑法,從普通法官成長為法院領導,鄒碧華遇到的境況各不相同,但優秀始終如一。
  下轉6版(上接第1版)
  他說:“認真對待工作的心不能變。”
  何帆回憶:大他11歲的鄒碧華比他們更“潮”,這些年走哪兒都是一副“IT精英範兒”,不像法院領導,PPT、KEYNOTE等軟件,玩得比誰都熟,業界有什麼好書新書,他也都第一時間知道。他的公文包內,時常放著厚如磚塊、寫滿批註的英文管理學著作,還推薦了諸如 《大數據時代》、《定位》、《基業長青》這樣的信息化與管理學題材的書籍給他。
  鄒碧華曾對他說:“我們做司法改革,光懂審判業務和法院那點兒事是不夠的,你必須及時吸取其他學科的最新成就,可視化、大數據、移動終端……都是未來的大趨勢,法院現在不研究、不跟上,將來就會被別的行業嘲笑。”
  在上海高級法院的工作人員看來,鄒碧華堪稱“完美”——他是北大的法學博士,是有口皆碑的好法官,還是田徑國家一級運動員,並且從小學習美術,熱愛詩歌……
  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高級法院工作人員回憶,法院一個可視化網絡的設計,一連改了17稿,他都不滿意,甚至晚上11時還會打電話跟工作人員討論想法:“最後效果確實很好。”
  鄒碧華這麼忙,哪兒來的時間閱讀、思考?上海市高院刑二庭審判長吳志梅還記得,作為分管領導的鄒碧華曾經告訴她,自己當審判長時,開庭之前會先閱卷宗,對爭議焦點要有所預判,避免重覆開庭。每天中午12時30分到1時30分,晚上6時30分到7時30分負責接待。這樣就有整個晚上的時間來讀書,隨後他又推薦了《哈佛時間管理》、《定位》等書籍給吳志梅。
  “就像鄒院長說的,學習的時間一定能擠出來。”市高院信息處處長曹紅星還記得,有一次去北京開會,因大雨航班無法起飛,折騰了一天,所有人都在焦慮、抱怨,鄒碧華卻說:“正好利用這段時間來看看書。”
  好人鄒碧華
  走進長寧法院,會發現這樣的細節:雖然空間狹小,但所有審判員都有一個獨立辦公室,接待大廳的立案區則用隔斷遮擋起來。
  “長寧區法院從基建就看得出是以‘人’為中心的。”長寧區法院少年庭法官顧學磊回憶,法院在建設時,鄒碧華提出,法官在辦公室會客,如果三三兩兩擠在一起,電話此起彼伏,人員進進出出,既不能樹立司法權威,也不利於維護職業尊嚴。所以大樓裝修時他力主壓縮會議室等空間,“再小,也得讓每位法官有一間獨立的辦公室”。考慮到來法庭立案當事人的心理,他也提出在立案區增加隔斷以保護隱私。鄒碧華調入高院後,顧學磊跟他的聯繫就少了:“他太忙了,我不願意打擾他。”
  今年11月15日,那是一個周六的中午。顧學磊吃飯時忽然接到了鄒碧華的電話:“恭喜你入圍今年‘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二十強,最後一輪演講有什麼想法?”他主動約顧學磊第二天上午見面。
  一個高院副院長,還能這樣關心一個基層年輕法官——這讓顧學磊始料未及。第二天,在鄒碧華家的附近,2006年當選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的鄒碧華告訴顧學磊:“當時我想到的是1988年到高院報到第一天,給江西農村的母親打了個電話,說自己要當法官了。母親說,‘你要做一個有良知的法官’——這句話影響了我的一生,我就以這個為主題開始了演講。”
  時間將近中午12時。鄒碧華因工作婉拒了顧學磊一起吃飯的邀約:“要記得你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法官對青少年的關愛。等你演講的時候我會去現場關註你!”
  告別之後,顧學磊整理思路,完善演講稿。12月10日下午3時12分,他發了條短信給鄒碧華,告訴他這次評比無論成敗,都已感受到很多溫暖,並向鄒碧華說了四次“謝謝”。他怎麼也沒料到,幾乎在這條短信發出的同時,鄒碧華已經不省人事。
  “也許他沒有看到我的感謝,我希望他在天堂能感受到。”12月13日,顧學磊站上演講臺,但曾經說過會去現場的鄒碧華卻再也不能實踐承諾。
  鄒碧華是個好人,不光是同事這麼說。不少記者還記得,當年《物權法》出台實施,不少記者也對這部法律吃不透。鄒碧華一遍一遍地解釋,當事記者還記得“他沒有一絲不耐煩,始終面帶微笑”。
  “如果一些案件媒體要求旁聽,要儘量創造條件讓他們聽庭。”正是在鄒碧華的主張下,包括李旭利“老鼠倉”案在內的一系列“敏感”案件,得以對媒體和公眾公開。而鄒碧華在生前最後一條微信中寫到:“盼律師執業環境越來越好”。
  對於當事人,他更是飽含深情。
  在一起投資詐騙案審理時,數以百計的被害人涌到了法院,情緒十分激動。當時鄒碧華對吳志梅說:“你們好好開庭,我幫你們接待當事人。”
  鄒碧華開設多個法庭讓當事人旁聽、觀看直播,甚至聯繫好救護車到場待命——此後確實有老人因過於激動昏倒而得到急救。
  鄒碧話說:“我們用的是納稅人的錢,他們都是當事人,為什麼不讓他們聽?為什麼不讓他們看到法院是怎麼審理的?”
  滕道榮還記得,長寧法院曾經審理過一起案件,當事人的孩子因輸血感染艾滋病去世。鄒碧華大年三十帶著她和多名法官前去慰問,對老人說:“你孩子沒有了,我們法官就是你的親人。”在他調離長寧法院時,他還特意叮囑接任的新院長:“這家人拜托多關心關心,畢竟他們的孩子沒有了。”好人鄒碧華也影響著與他接觸過的人。2009年,顧學磊曾經手過一起案件:一名5歲的孩子罹患白血病被父母丟棄,只得由爺爺奶奶撫養。實在沒錢生活,兩位老人想到了賣血。結果血站不接受有償獻血,失落的老人看到旁邊的法院,嘗試尋求司法幫助。
  儘管滿腔憤懣,顧學磊很迷惑:未成年人起訴監護人,能成功嗎?
  鄒碧華知道此事,立即表示“一定要解決”。他幫助顧學磊一起尋找法律資源,聯繫社會部門幫助,連續三天三夜追蹤孩子父母下落,最終讓孩子的父親承諾拿錢養育孩子。顧學磊說,事後孩子的奶奶找到他,拿出一份遺體捐贈證明,請他把消息帶給鄒碧華,“我實在拿不出錢回報社會,看到電視上說醫學研究需要遺體,我這把老骨頭身後就交給國家吧!”
  聽到鄒碧華離世的消息,年近七旬的老夫妻再次找到顧學磊:“無論如何我們也要去送恩人最後一程!”
  導師鄒碧華
  “沒事,我不累”——
  在張新的印象里,這句話幾乎成了鄒碧華的“口頭禪”。
  今年10月,張新曾跟鄒碧華到甘肅蘭州開關於司法改革的會。
  當天晚上6時出發,7時起飛,入住賓館已經零時。第二天開會,當天晚上就返回上海,回家時也已零時。
  就連張新的妻子也說:“這個領導不一樣。但這樣連軸轉,身體怎麼受得了?”
  但他確實樂此不疲。作為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盤手”,很多事情他都親力親為,就連司法改革的介紹PPT,也是他做的——他能親手完成的事,一般不會麻煩別人。司法改革方案的每一句話,背後都要有現實的支撐。鄒碧華說:“我這個層面能做得好一點,就是一種推動——反正我又不累。”
  鄒碧華的學生、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張曉丹說,鄒碧華“不僅是學業導師,也是精神上的導師”。
  因為遇到一些事情,她曾對導師抱怨過。當時鄒碧華回答她:“你太關註自己的喜好得失。如果你有更高遠的理想,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你所經歷的委屈就不算什麼。”
  張曉丹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導師的行為:“一個人有遠大的理想和價值觀,就不會感到疲憊與空虛。”
  鄒碧華曾經告訴過學生,如果有一天自己逝去,希望墓誌銘上有這樣一句話——“因為我的存在,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接觸過鄒碧華的法律界人士都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完美主義者”的結合體,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何帆曾經問過鄒碧華:“全國法院都盯著上海如何將法官員額壓縮到隊伍總數的33%,你們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他說:“當然是避免搞‘一刀切’,不能為了圖省事、求便利,就欺負年輕法官,將助理審判員‘就地卧倒’轉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一個科學的考核標準,讓真正勝任審判工作的優秀法官進入員額。”
  在何帆看來:“這是最正確的路徑,但也最麻煩,最得罪人。”
  鄒碧華卻“看得開”:“改革,怎麼可能不觸及利益,怎麼可能沒有爭議。對上,該爭取時要爭取,該頂住時要頂住;對下,必須要有擔當,無論如何,都不能讓那些在一線辛苦辦案的老實人和年輕人吃虧。我讓人搜集了微信上所有吐槽司法改革的文章和段子,既報給領導參考,也時刻提醒自己,避免犯那些文章中提到的錯誤。背著‘黑鍋’前行,是改革者必須經歷的修行。”
  高院刑二庭庭長俞秋瑋曾經跟鄒碧華深聊過一次。鄒碧華說,人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是一個過客,任何一個單位都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所以不要去計較,每天才有積極的心態。
  “我深深地感覺到,他就是一個心底純凈的人。”俞秋瑋說: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有太多顧慮與牽絆,擔心別人的評價,但是一個心底純凈的人是百毒不侵的。
  這是鄒碧華留給許多人的“精神財富”。
  鄒碧華的學妹、一位廣東的法官發表了這樣一首詩來紀念師兄——
  “你使許多事情發芽
  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葉
  十二月十日,上海小雨
  船到江心
  操槳者驟然沉默
  耳邊只餘風聲
  獨角獸回到了寓言里
  誰來馱負巨大的詞語
  ——有的人說會放棄;
  ——有的人說會繼承。”
  鄒碧華在華東政法大學帶的第一屆學生夏關根,如今已經在寧波海事法院工作,他選擇了繼承。
  “過去我羡慕老師有個大平臺,可以做很多事。”夏關根說,“現在我明白,即使我只是一個基層法官,一個案子處理好,就是對一個家庭負責——這就是意義。”
  “我們做得好一點,社會就會進步一點。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會很努力地推進這個社會進步。我想這也是老師的願望吧。”
  顧學磊也選擇了繼承:“如果我們發出的正能量能輻射到來長寧法院訴訟的人,那就能改造一個小環境。每個小環境不斷改善,結合起來,就能推動社會良性發展。”
  (原標題:“因為我的存在,社會更加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n95ynqf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