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業革命 下 起因農業革命與人口增加在18世紀,英國人口不斷增加,以及英國農業革命(British Agricultural Revolution)和圈地運動的後果,以致農業勞動力過剩,不得不尋求新的就業機會,有助於推動工商業的發展;再加上人們的消費需求亦日漸增加,為批量化生產的商品形成了銷路。 P.S.英國農業革命,指17世紀至19世紀英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革的過程。包括圈地運動、機械化、四輪作、良種培育等,其結果是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農產品以支持人口的增長,令一方面又分流出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9B%BD%E5%86% 9C %E4%B8% 9A %E9%9D%A9%E5%91%BD在12到19世紀,歐洲出現了所謂的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在這段時期,羊毛製品的銷售量大幅增加,商人們為了滿足以及增加羊毛的數量,因此而使用不同方法把圈佔和合併耕地,而其中的方法包括了把公地私有化、強迫小農民售出土地等,以增大牧場面積。由中世紀到18世紀,整個歐洲的農業體系十分相似。封建社會的農業體借貸系通常使用敞田制(open field system)。最早追溯到十二世紀,在英國,少數公用田地被圈起為私有田。而這一運動在十五和十六世紀迅速展開,此時羊毛成為相當具有利潤的商品。16世紀至17世紀,圈地行為被羅馬天主教會公開指責,反對圈地行為的法令也被頒布。然而18世紀歐洲農業的機械化要求寬闊、集成的農田,之前的敞田制成為了瓶頸。之後一系列的政府行為,使圈地運動於1801年被合法化。 歐洲圈地運動(European enclosure movement)指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建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國、德國、法國、荷蘭、丹麥等國家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最為典型。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佔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9C %88%E5% 9C %B0%E8%BF%90%E5% 8A %A8 貿易限制的解除1623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允許設立專利權保護新發明的權利,開始刺激許票貼多新發明的產生。工業革命約於1750年開始於大英地區。工業革命的展開有多種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結束就是一個明顯的工業革命導火線。隨著封建制度於18世紀初在西方消失,貴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種特權(例如貿易的專利)也隨之消失。這些改變推動了自由貿易,形成了更大規模的市場,使工商業的發展更為蓬勃。在這種改變下,舊有的家庭式工業生產模式已不能滿足貿易發展的需要,所以人們便致力改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以增加產量,因而引發了工業革命。 殖民地市場和原料此外,世界貿易的發展亦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從15世紀發現新航路起,許多歐洲國家在亞、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紀,這些殖民地不僅為它們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場,還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為了滿足因世界貿易所引致的龐大需求,人們便開始採用機器和其他方法來提高產量,從而引發了工業革命。 資本與新技術還有,資金的積聚及新機器的發明也是引發工業革命的其中兩個主要原因。18世紀時,歐洲本土的貿易發展蓬勃,使商人累積了大量財富。為了獲得更豐厚的利潤,他們便致力投宿霧資開設工廠、購置原料和發明新機器。加上隨著各類型機器的發明及應用,舊有以人力為主的生產工序逐漸被由蒸汽推動的機器取代。生產工序的機械化,提高了工農業的產量。結合以上的種種原因,就成就了工業革命的展開。 革新工業革命前後共有很多種不同的發明,除了較為著名及具代表性的蒸汽機外,還有很多發明對後來的發展影響深遠。以下是一些較重要的發明列表:1773年 約翰 凱  飛梭1764年 詹姆士 哈格李夫斯  珍妮紡紗機1778年 約瑟夫 伯拉姆  抽水馬桶1781年 詹姆斯 瓦特 蒸氣機1796年 賽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1797年 亨利 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1815年 漢 戴維 礦工燈1829年 理察 特里維西克  蒸汽火車頭1844年 成廉 費阿伯恩 蘭開斯特鍋爐 影響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發巴里島展及社會變遷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壯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社會方面,由於鄉村人口大舉移入都市,造成了都市化的現象及都會區的出現;也因為自由經濟主義的興起,進而擴大了人民對民主政治的參與;大量工廠的成立,不僅造成了勞資雙方的對立,工人悲慘的生活及工作環境也逐漸為人重視,許多的慈善機構於是成立,主張以社會福利制度改善窮人生活,也免費提供糧食及住所;另一方面,以馬克思為首的左派學說也質疑工業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衍生出了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等思想,對日後的人類社會影響甚鉅。 工業革命提高了效率,但是也使許多熟練工人失業,1811年,一個名叫盧德的英國工人搗毀機器,從而引發了反對機械化的盧德運動。馬爾地夫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7%A5%E6%A5%AD%E9%9D%A9%E5%91%B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n95ynqf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